作者:佚名       来源于:家长学院

高考要求掌握的十八个文言虚词—则

【则】

(一)连词。

1.表示承接关系。译为"就""便",或译为"原来是""已经是"。例如:

①项王曰:"壮士!赐之卮酒。"则与斗卮酒。(《鸿门宴》)

②河内凶,则移其民于河东。(《寡人之于国也》)

③是鸟也,海运则将徙于南冥(《逍遥游》)

④登斯楼也,则有心旷神怡,宠辱偕忘,把酒临风,其喜洋洋者矣(《范仲淹•岳阳楼记》)

2.表示条件、假设关系。译为“假使”“如果”“要是……就”“那么”“就”“便”。

①入则无法家拂士,出则无敌国外患者,国恒亡。(《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》)——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,国外如果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国家的忧患,国家常常会灭亡。

②向吾不为斯役,则久已病矣。(《捕蛇者说》)——假使当初我不做这个差事,就早已困苦不堪了。 ③三十日不还,则请立太子为王,以绝秦望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

3.表示并列关系。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"则"连用,每个"则"字都用在意思相对、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,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。可译为"就",或不译。

①位卑则足羞,官盛则近谀。(《师说》)

②入则孝,出则弟。(《论语•学而》)——在家就要孝敬父母,出外就要尊敬兄长

③小则获邑,大则得城。(《六国论》)

④故木受绳则直,金就砺则利。(《劝学》)。

4.表示转折、让步关系。表示转折时,用在后一分句,译为"可是""却"“反而”;表示让步时,用在前一分句,译为"虽然""倒是"。

①于其身也,则耻师焉,惑矣。(《师说》)

②欲速则不达(《论语•子路》)

③臣欲奉诏奔驰,则刘病日笃。(《陈情表》)

④其室则迩,其人甚远。(《诗经》)——他家虽在我近旁,人儿却象在远方

5.表示选择关系。常和“非”“不”呼应着用,译为“就是”“不是……就是”。

①非死则徙尔(《捕蛇者说》)

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(《勾践灭吴》)——不是自己亲自耕种所得的就不吃,

(二)副词。

1.用在判断句中,起强调和确认作用,可译作"是""就是"。例如:

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。(《岳阳楼记》)

2.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。可译为“已经”“原来”“原来已经”。

及诸河,则在舟中矣。(《殽之战》)——追到河边,(孟明等人)已登舟离岸了

(三)名词。

1.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。 《论语》六则。

2。准则,法则。 以身作则。




上一篇高考要求掌握的十八个文言虚词—者

下一篇返回列表



 【相关文章





版权声明: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,作为参考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,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!转载本站内容,请注明转载网址、作者和出处,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。